黔东南州歌舞团
主要从事演艺文创、艺术教育、艺旅融合等三大业务板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余富文
全部分类

余富文

  • 分类:流金岁月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6-18 10:47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余富文,1934年农历4月27日生于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苗族芦笙、芒筒乐器制作世家。少年 时成了家乡的芦笙手,并向父辈学会制作芦笙、芒筒技艺,也成了余家第九代传承人。新中国成 立后,1953年黔东南的台江、炉山(今为凯里市)、雷山、丹寨相继成立苗族自治县。中央政府 派了中央民族访问团(实际上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艺术家组成)前来庆贺。在丹寨县,中央民族 访问团发现了年青的余富文既会演奏民间芦笙、又会制作民间芦笙、芒筒技艺,于是吸收到北京 中央民族歌舞团任芦笙演奏员。1954年4月随团到中南海怀仁堂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周恩来、 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余富文在台上演奏芦笙、跳芦笙舞,受到伟人们鼓掌欢迎。1955年国庆节,应周恩来总理邀请,荣幸出席国庆宴会。1958年5月经组织调动,余富文到黔东南参与建立自 治州歌舞团,并工作至退休。苗族芦笙改良家、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民族管弦 乐学会、中国笙学研究会会员。贵州省音乐家协会理事、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会员。黔东南州文联委员、州音乐家 协会副主席。在州歌舞团先后任乐队队长、创作室主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副高级职称。1980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 文艺汇演,国庆节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华国锋、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余富文经多年研制,先后将苗族民间六管(音)芦笙、一管(音)芒筒改良, 发展为18管(音)、22管(音)。扩大了音域、保持了特色、表现力强、演奏方便。经州、省科委和专家鉴定,先 后荣获州、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1986年国家出版的精典巨著《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在133页写到“1958 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余富文将芦笙改良发展到12.15.18.22管音”。1991年国家出版的精典巨著《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在156页写到:“余富文、苗族。贵州省丹寨县人。出生于芦笙、芒筒制作世家。自幼喜 爱音乐。从小会制作与演奏。1953年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任芦笙演奏员。1958年调黔东南州歌舞团。长期从事芦笙及芒 筒的研究和改良、已发展到22管音,颇有贡献”。



在艺术上,余富文多次参加国家级重要演出;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各类艺术节、文化节。1988年赴 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参加国际艺术节献艺。在音乐创作上,主张有浓郁民族特色、 地方特点、时代精神和个性。代表作有舞剧《麦收时节》、舞蹈《苗家姑娘放排忙》、歌曲《改革开放好》、 器乐曲《沸腾的苗岭》、电视剧《苗族议榔》等。有的参加全省、全国文艺会演和出国演出;有的拍成电视、 灌制唱片出版、电台播放。参加《姹紫嫣红》、《多彩的贵州》、《火娃》、《苗岭欢歌》等电影音乐伴奏; 在电视剧《铜鼓》中饰演县委书记。发表《苗族芦笙制作技术工艺》、《苗族芦笙演奏法》、《苗族芦笙,芒 筒及其改良》、《苗族飞歌艺术探讨》、《苗族铜鼓舞鼓点节拍艺术探讨》等多篇学术论文。创作《芦笙组曲 》获贵州省首届《苗岭音乐节》一等奖;《锦鸡舞》获自治州人民政府颁发一等奖,参加演出苗族说唱《白水 牛》获贵州省第五届曲艺比赛一等奖。《苗族芦笙制作技术工艺》获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芦笙文化研讨会论 文二等奖。还写了大量新闻、消息报道。其中《侗族大歌绕梁悦耳、法国专家拍案称奇》获全国地方报好新闻 三等奖。《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贵州日报》、《大连日报》、《黔东南日报》等报纸先后发表文章 对其介绍。主要业绩已收入《中国专家人名词典》、《中国音乐家名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 《中国世纪专家》、《中国文艺家传集》、《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中国文艺家辞典》等多部辞书中。教有 凯里师专附中学生戴晓乐演奏改良多管芦笙参加2003年中央文化部在昆明主办的《首届全国艺术新星国际交流 大赛》获金奖。凯里一中学生杨默(女)参加2008年在香港举行的《国际民乐大赛》演奏改良多管芦笙获金奖。 凯里一中学生王瑞林参加北京2012年“百花迎春”全国民族乐器大赛,演奏改良多管芦笙获金奖。2006年编《 苗族改良芦笙演奏训练曲选集》,2008年著《笙歌悠长》,2014年主编《丹寨县苗族“锦鸡舞”文集》等三本 书。
寄语:勤奋拼搏跨世纪,硕果业绩献后人。勤——结出硕果,奋——创造业绩,拼——即能胜利,博—— 斗志不息。

余富文

【概要描述】余富文,1934年农历4月27日生于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苗族芦笙、芒筒乐器制作世家。少年 时成了家乡的芦笙手,并向父辈学会制作芦笙、芒筒技艺,也成了余家第九代传承人。新中国成 立后,1953年黔东南的台江、炉山(今为凯里市)、雷山、丹寨相继成立苗族自治县。中央政府 派了中央民族访问团(实际上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艺术家组成)前来庆贺。在丹寨县,中央民族 访问团发现了年青的余富文既会演奏民间芦笙、又会制作民间芦笙、芒筒技艺,于是吸收到北京 中央民族歌舞团任芦笙演奏员。1954年4月随团到中南海怀仁堂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周恩来、 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余富文在台上演奏芦笙、跳芦笙舞,受到伟人们鼓掌欢迎。1955年国庆节,应周恩来总理邀请,荣幸出席国庆宴会。1958年5月经组织调动,余富文到黔东南参与建立自 治州歌舞团,并工作至退休。苗族芦笙改良家、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民族管弦 乐学会、中国笙学研究会会员。贵州省音乐家协会理事、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会员。黔东南州文联委员、州音乐家 协会副主席。在州歌舞团先后任乐队队长、创作室主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副高级职称。1980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 文艺汇演,国庆节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华国锋、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余富文经多年研制,先后将苗族民间六管(音)芦笙、一管(音)芒筒改良, 发展为18管(音)、22管(音)。扩大了音域、保持了特色、表现力强、演奏方便。经州、省科委和专家鉴定,先 后荣获州、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1986年国家出版的精典巨著《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在133页写到“1958 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余富文将芦笙改良发展到12.15.18.22管音”。1991年国家出版的精典巨著《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在156页写到:“余富文、苗族。贵州省丹寨县人。出生于芦笙、芒筒制作世家。自幼喜 爱音乐。从小会制作与演奏。1953年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任芦笙演奏员。1958年调黔东南州歌舞团。长期从事芦笙及芒 筒的研究和改良、已发展到22管音,颇有贡献”。



在艺术上,余富文多次参加国家级重要演出;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各类艺术节、文化节。1988年赴 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参加国际艺术节献艺。在音乐创作上,主张有浓郁民族特色、 地方特点、时代精神和个性。代表作有舞剧《麦收时节》、舞蹈《苗家姑娘放排忙》、歌曲《改革开放好》、 器乐曲《沸腾的苗岭》、电视剧《苗族议榔》等。有的参加全省、全国文艺会演和出国演出;有的拍成电视、 灌制唱片出版、电台播放。参加《姹紫嫣红》、《多彩的贵州》、《火娃》、《苗岭欢歌》等电影音乐伴奏; 在电视剧《铜鼓》中饰演县委书记。发表《苗族芦笙制作技术工艺》、《苗族芦笙演奏法》、《苗族芦笙,芒 筒及其改良》、《苗族飞歌艺术探讨》、《苗族铜鼓舞鼓点节拍艺术探讨》等多篇学术论文。创作《芦笙组曲 》获贵州省首届《苗岭音乐节》一等奖;《锦鸡舞》获自治州人民政府颁发一等奖,参加演出苗族说唱《白水 牛》获贵州省第五届曲艺比赛一等奖。《苗族芦笙制作技术工艺》获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芦笙文化研讨会论 文二等奖。还写了大量新闻、消息报道。其中《侗族大歌绕梁悦耳、法国专家拍案称奇》获全国地方报好新闻 三等奖。《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贵州日报》、《大连日报》、《黔东南日报》等报纸先后发表文章 对其介绍。主要业绩已收入《中国专家人名词典》、《中国音乐家名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 《中国世纪专家》、《中国文艺家传集》、《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中国文艺家辞典》等多部辞书中。教有 凯里师专附中学生戴晓乐演奏改良多管芦笙参加2003年中央文化部在昆明主办的《首届全国艺术新星国际交流 大赛》获金奖。凯里一中学生杨默(女)参加2008年在香港举行的《国际民乐大赛》演奏改良多管芦笙获金奖。 凯里一中学生王瑞林参加北京2012年“百花迎春”全国民族乐器大赛,演奏改良多管芦笙获金奖。2006年编《 苗族改良芦笙演奏训练曲选集》,2008年著《笙歌悠长》,2014年主编《丹寨县苗族“锦鸡舞”文集》等三本 书。
寄语:勤奋拼搏跨世纪,硕果业绩献后人。勤——结出硕果,奋——创造业绩,拼——即能胜利,博—— 斗志不息。

  • 分类:流金岁月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6-18 10:47
  • 访问量:0
详情

流金岁月

余富文,1934年农历4月27日生于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苗族芦笙、芒筒乐器制作世家。少年 时成了家乡的芦笙手,并向父辈学会制作芦笙、芒筒技艺,也成了余家第九代传承人。新中国成 立后,1953年黔东南的台江、炉山(今为凯里市)、雷山、丹寨相继成立苗族自治县。中央政府 派了中央民族访问团(实际上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艺术家组成)前来庆贺。在丹寨县,中央民族 访问团发现了年青的余富文既会演奏民间芦笙、又会制作民间芦笙、芒筒技艺,于是吸收到北京 中央民族歌舞团任芦笙演奏员。1954年4月随团到中南海怀仁堂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周恩来、 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余富文在台上演奏芦笙、跳芦笙舞,受到伟人们鼓掌欢迎。1955年国庆节,应周恩来总理邀请,荣幸出席国庆宴会。1958年5月经组织调动,余富文到黔东南参与建立自 治州歌舞团,并工作至退休。苗族芦笙改良家、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民族管弦 乐学会、中国笙学研究会会员。贵州省音乐家协会理事、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会员。黔东南州文联委员、州音乐家 协会副主席。在州歌舞团先后任乐队队长、创作室主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副高级职称。1980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 文艺汇演,国庆节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华国锋、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流金岁月

流金岁月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余富文经多年研制,先后将苗族民间六管(音)芦笙、一管(音)芒筒改良, 发展为18管(音)、22管(音)。扩大了音域、保持了特色、表现力强、演奏方便。经州、省科委和专家鉴定,先 后荣获州、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1986年国家出版的精典巨著《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在133页写到“1958 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余富文将芦笙改良发展到12.15.18.22管音”。1991年国家出版的精典巨著《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在156页写到:“余富文、苗族。贵州省丹寨县人。出生于芦笙、芒筒制作世家。自幼喜 爱音乐。从小会制作与演奏。1953年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任芦笙演奏员。1958年调黔东南州歌舞团。长期从事芦笙及芒 筒的研究和改良、已发展到22管音,颇有贡献”。

流金岁月

在艺术上,余富文多次参加国家级重要演出;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各类艺术节、文化节。1988年赴 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参加国际艺术节献艺。在音乐创作上,主张有浓郁民族特色、 地方特点、时代精神和个性。代表作有舞剧《麦收时节》、舞蹈《苗家姑娘放排忙》、歌曲《改革开放好》、 器乐曲《沸腾的苗岭》、电视剧《苗族议榔》等。有的参加全省、全国文艺会演和出国演出;有的拍成电视、 灌制唱片出版、电台播放。参加《姹紫嫣红》、《多彩的贵州》、《火娃》、《苗岭欢歌》等电影音乐伴奏; 在电视剧《铜鼓》中饰演县委书记。发表《苗族芦笙制作技术工艺》、《苗族芦笙演奏法》、《苗族芦笙,芒 筒及其改良》、《苗族飞歌艺术探讨》、《苗族铜鼓舞鼓点节拍艺术探讨》等多篇学术论文。创作《芦笙组曲 》获贵州省首届《苗岭音乐节》一等奖;《锦鸡舞》获自治州人民政府颁发一等奖,参加演出苗族说唱《白水 牛》获贵州省第五届曲艺比赛一等奖。《苗族芦笙制作技术工艺》获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芦笙文化研讨会论 文二等奖。还写了大量新闻、消息报道。其中《侗族大歌绕梁悦耳、法国专家拍案称奇》获全国地方报好新闻 三等奖。《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贵州日报》、《大连日报》、《黔东南日报》等报纸先后发表文章 对其介绍。主要业绩已收入《中国专家人名词典》、《中国音乐家名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 《中国世纪专家》、《中国文艺家传集》、《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中国文艺家辞典》等多部辞书中。教有 凯里师专附中学生戴晓乐演奏改良多管芦笙参加2003年中央文化部在昆明主办的《首届全国艺术新星国际交流 大赛》获金奖。凯里一中学生杨默(女)参加2008年在香港举行的《国际民乐大赛》演奏改良多管芦笙获金奖。 凯里一中学生王瑞林参加北京2012年“百花迎春”全国民族乐器大赛,演奏改良多管芦笙获金奖。2006年编《 苗族改良芦笙演奏训练曲选集》,2008年著《笙歌悠长》,2014年主编《丹寨县苗族“锦鸡舞”文集》等三本 书。

寄语:勤奋拼搏跨世纪,硕果业绩献后人。勤——结出硕果,奋——创造业绩,拼——即能胜利,博—— 斗志不息。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上一个:
下一个:
上一个:
下一个:
在线分享:

相关动态

苗族歌舞剧《仰欧桑》首登国家大剧院 展现民族神秘风俗未来欲打造品牌产业链 苗寨歌舞剧 看齐《妈妈咪呀》

《仰欧桑》的苗族演员“盛装”亮相 大型苗族歌舞剧《仰欧桑》将于今年8月1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 昨日,该剧在京举行首演发布会。经过全国海选出的女主角仰欧桑的扮演者魏伽妮清丽亮相。80岁的苗族古歌老人杨银岁现场演绎绝版古歌,原汁原味的苗族风情震撼全场。 创作初衷 歌舞剧《仰欧桑》改编自传唱在贵州苗族聚居区的同名苗族神话爱情叙事歌,被誉为苗族“最美丽的歌”。投资方贵州仰欧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平介绍说,“仰欧桑”在苗语里意为冰清玉洁的姑娘。在贵州,“仰欧桑”就像广西的“刘三姐”一样,是善良、勇敢、美丽的标志。 “现在50岁以下的人基本上不会唱《仰欧桑》了,60岁以上能唱的已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再传唱开来或者传承下去。”谈及《仰欧桑》的现状,苗族作家韦文扬忧心忡忡,这也就是他创作这部歌舞剧的初衷。 2012年10月底,韦文扬参加了一个黔东南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仰欧桑》传承人培训会,他非常惊讶地发现全州16个县(市)都派人参加了会议,“没想到一首神话爱情叙事长诗竟然能在整个黔东南苗族居住区这样普及,连以侗族文化为主的黎平县也有流传。” 经历了考察之后,韦文扬逐渐了解了《仰欧桑》的现状,“在黎平县,据说只有三个人会唱,而且年纪都很大了,再不传承下来,这种文化就意味着灭绝。” 演出看点 八旬苗族老人 献古歌绝唱 《仰欧桑》讲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苗乡美神仰欧桑与天上的“理师”太阳一见钟情,却遭到乌云破坏而分开,最后又毅然在一起。该剧包含了人神、山水、歌舞等苗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此次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是建国以来以描写苗族风情的大型歌舞剧首次在顶尖舞台上的“首秀”,颇具历史意义。 《仰欧桑》策划人之一、中央民族乐团演出部主任朱永明说,苗族歌舞风格鲜明,其精美的服装和银饰早已在国内家喻户晓,该剧从创作之初就先后多次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讨论,光服装就设计了五六百套,力争打造一部苗族歌舞精品。 “不同于以往的歌舞剧演出中乐团在台下、演员在台上的方式,这次演出乐团和演员一百多人都会出现在舞台上。”《仰欧桑》的总导演张建民告诉记者,为了充分体现苗族风情,剧中将苗族神秘多彩的风俗,如祭祀、姊妹节、游方、婚俗、苗年、鼓蔵节、酒文化等与剧情和舞美结合在一起,呈现给观众;而音乐虽然用的都是苗族风格的乐曲,但为了让观众更好的欣赏,都采用汉语演唱。 此前,张建民去贵州采风的时候遇到了一位会唱《仰欧桑》的八旬古歌老人杨银岁,这次他也将这位老人请到了歌舞剧中,“古歌老人在剧中要唱四段原生态的古歌,全部用当地的苗语,他起到了串场作用,也让观众仿佛置身苗乡。” “就像藏族有格萨尔王,苗族也有仰欧桑。”为了突出歌舞之乡的特点,张建民特意加入了很多具有苗族特点的舞蹈,“芭蕾、踢踏舞等西方舞蹈的脚步动作比较多,东方舞蹈则注重上肢动作。而苗族舞的特点是手脚的动作都特别多,这种文化特别独特。” 未来发展 向《妈妈咪呀》看齐 打造产业链 “文艺作品经过精雕细琢,艺术魅力虽然很强大,但没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其生命力总是很短暂。”为了能更好地开创《仰欧桑》的品牌,将苗族文化延续并传递到世界各地,张平认为,必须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才行。 “从欧美国家的歌舞剧产业看,大都是形成了一整条完整的产业链,因此像《妈妈咪呀》、《猫》等才能多年经久不衰,直到今天还是世界舞台上频繁出现。而《仰欧桑》要想不脱离链条,必须与贵州的旅游资源结合到一起。”张平介绍说,除了打造《仰欧桑》的歌舞剧,他的公司还投入巨资在黔东南雷山县西江苗寨打造民族文化创作产业园,“我们注册了系列仰欧桑的法定商标,将在不同时段推出系列文化产品,形成产业链。也就是说,《仰欧桑》歌舞剧的打造只是一个开始。” 据悉,歌舞剧《仰欧桑》接下来还将在全球巡演,预计2014年将在国内外巡演50场以上,并于2015年作为文化旅游产品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长期驻场演出。文/记者 田婉婷
点击查看更多

      州歌舞团成立于1958年,是一个以传承、保护与发展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艺术而又极具民族特色的专业文艺院团...

想要了解更多,请给我们留言!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验证码

演出集锦

产品名称

侗族大歌

产品名称

流金岁月

产品名称

国外演出集锦

产品名称

国内集锦

黔东南歌舞团
黔东南歌舞团

州歌舞团成立于1958年,是一个以传承、保护与发展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艺术而又极具民族特色的专业文艺院团...

在线分享:
贵州黔东南州歌舞团

关注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等着你!

Copyright 2021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4262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