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余富文
- 分类:流金岁月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6-18 10:47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余富文,1934年农历4月27日生于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苗族芦笙、芒筒乐器制作世家。少年 时成了家乡的芦笙手,并向父辈学会制作芦笙、芒筒技艺,也成了余家第九代传承人。新中国成 立后,1953年黔东南的台江、炉山(今为凯里市)、雷山、丹寨相继成立苗族自治县。中央政府 派了中央民族访问团(实际上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艺术家组成)前来庆贺。在丹寨县,中央民族 访问团发现了年青的余富文既会演奏民间芦笙、又会制作民间芦笙、芒筒技艺,于是吸收到北京 中央民族歌舞团任芦笙演奏员。1954年4月随团到中南海怀仁堂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周恩来、 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余富文在台上演奏芦笙、跳芦笙舞,受到伟人们鼓掌欢迎。1955年国庆节,应周恩来总理邀请,荣幸出席国庆宴会。1958年5月经组织调动,余富文到黔东南参与建立自 治州歌舞团,并工作至退休。苗族芦笙改良家、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民族管弦 乐学会、中国笙学研究会会员。贵州省音乐家协会理事、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会员。黔东南州文联委员、州音乐家 协会副主席。在州歌舞团先后任乐队队长、创作室主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副高级职称。1980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 文艺汇演,国庆节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华国锋、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余富文经多年研制,先后将苗族民间六管(音)芦笙、一管(音)芒筒改良, 发展为18管(音)、22管(音)。扩大了音域、保持了特色、表现力强、演奏方便。经州、省科委和专家鉴定,先 后荣获州、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1986年国家出版的精典巨著《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在133页写到“1958 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余富文将芦笙改良发展到12.15.18.22管音”。1991年国家出版的精典巨著《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在156页写到:“余富文、苗族。贵州省丹寨县人。出生于芦笙、芒筒制作世家。自幼喜 爱音乐。从小会制作与演奏。1953年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任芦笙演奏员。1958年调黔东南州歌舞团。长期从事芦笙及芒 筒的研究和改良、已发展到22管音,颇有贡献”。
在艺术上,余富文多次参加国家级重要演出;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各类艺术节、文化节。1988年赴 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参加国际艺术节献艺。在音乐创作上,主张有浓郁民族特色、 地方特点、时代精神和个性。代表作有舞剧《麦收时节》、舞蹈《苗家姑娘放排忙》、歌曲《改革开放好》、 器乐曲《沸腾的苗岭》、电视剧《苗族议榔》等。有的参加全省、全国文艺会演和出国演出;有的拍成电视、 灌制唱片出版、电台播放。参加《姹紫嫣红》、《多彩的贵州》、《火娃》、《苗岭欢歌》等电影音乐伴奏; 在电视剧《铜鼓》中饰演县委书记。发表《苗族芦笙制作技术工艺》、《苗族芦笙演奏法》、《苗族芦笙,芒 筒及其改良》、《苗族飞歌艺术探讨》、《苗族铜鼓舞鼓点节拍艺术探讨》等多篇学术论文。创作《芦笙组曲 》获贵州省首届《苗岭音乐节》一等奖;《锦鸡舞》获自治州人民政府颁发一等奖,参加演出苗族说唱《白水 牛》获贵州省第五届曲艺比赛一等奖。《苗族芦笙制作技术工艺》获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芦笙文化研讨会论 文二等奖。还写了大量新闻、消息报道。其中《侗族大歌绕梁悦耳、法国专家拍案称奇》获全国地方报好新闻 三等奖。《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贵州日报》、《大连日报》、《黔东南日报》等报纸先后发表文章 对其介绍。主要业绩已收入《中国专家人名词典》、《中国音乐家名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 《中国世纪专家》、《中国文艺家传集》、《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中国文艺家辞典》等多部辞书中。教有 凯里师专附中学生戴晓乐演奏改良多管芦笙参加2003年中央文化部在昆明主办的《首届全国艺术新星国际交流 大赛》获金奖。凯里一中学生杨默(女)参加2008年在香港举行的《国际民乐大赛》演奏改良多管芦笙获金奖。 凯里一中学生王瑞林参加北京2012年“百花迎春”全国民族乐器大赛,演奏改良多管芦笙获金奖。2006年编《 苗族改良芦笙演奏训练曲选集》,2008年著《笙歌悠长》,2014年主编《丹寨县苗族“锦鸡舞”文集》等三本 书。
寄语:勤奋拼搏跨世纪,硕果业绩献后人。勤——结出硕果,奋——创造业绩,拼——即能胜利,博—— 斗志不息。
余富文
【概要描述】余富文,1934年农历4月27日生于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苗族芦笙、芒筒乐器制作世家。少年 时成了家乡的芦笙手,并向父辈学会制作芦笙、芒筒技艺,也成了余家第九代传承人。新中国成 立后,1953年黔东南的台江、炉山(今为凯里市)、雷山、丹寨相继成立苗族自治县。中央政府 派了中央民族访问团(实际上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艺术家组成)前来庆贺。在丹寨县,中央民族 访问团发现了年青的余富文既会演奏民间芦笙、又会制作民间芦笙、芒筒技艺,于是吸收到北京 中央民族歌舞团任芦笙演奏员。1954年4月随团到中南海怀仁堂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周恩来、 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余富文在台上演奏芦笙、跳芦笙舞,受到伟人们鼓掌欢迎。1955年国庆节,应周恩来总理邀请,荣幸出席国庆宴会。1958年5月经组织调动,余富文到黔东南参与建立自 治州歌舞团,并工作至退休。苗族芦笙改良家、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民族管弦 乐学会、中国笙学研究会会员。贵州省音乐家协会理事、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会员。黔东南州文联委员、州音乐家 协会副主席。在州歌舞团先后任乐队队长、创作室主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副高级职称。1980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 文艺汇演,国庆节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华国锋、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余富文经多年研制,先后将苗族民间六管(音)芦笙、一管(音)芒筒改良, 发展为18管(音)、22管(音)。扩大了音域、保持了特色、表现力强、演奏方便。经州、省科委和专家鉴定,先 后荣获州、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1986年国家出版的精典巨著《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在133页写到“1958 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余富文将芦笙改良发展到12.15.18.22管音”。1991年国家出版的精典巨著《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在156页写到:“余富文、苗族。贵州省丹寨县人。出生于芦笙、芒筒制作世家。自幼喜 爱音乐。从小会制作与演奏。1953年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任芦笙演奏员。1958年调黔东南州歌舞团。长期从事芦笙及芒 筒的研究和改良、已发展到22管音,颇有贡献”。
在艺术上,余富文多次参加国家级重要演出;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各类艺术节、文化节。1988年赴 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参加国际艺术节献艺。在音乐创作上,主张有浓郁民族特色、 地方特点、时代精神和个性。代表作有舞剧《麦收时节》、舞蹈《苗家姑娘放排忙》、歌曲《改革开放好》、 器乐曲《沸腾的苗岭》、电视剧《苗族议榔》等。有的参加全省、全国文艺会演和出国演出;有的拍成电视、 灌制唱片出版、电台播放。参加《姹紫嫣红》、《多彩的贵州》、《火娃》、《苗岭欢歌》等电影音乐伴奏; 在电视剧《铜鼓》中饰演县委书记。发表《苗族芦笙制作技术工艺》、《苗族芦笙演奏法》、《苗族芦笙,芒 筒及其改良》、《苗族飞歌艺术探讨》、《苗族铜鼓舞鼓点节拍艺术探讨》等多篇学术论文。创作《芦笙组曲 》获贵州省首届《苗岭音乐节》一等奖;《锦鸡舞》获自治州人民政府颁发一等奖,参加演出苗族说唱《白水 牛》获贵州省第五届曲艺比赛一等奖。《苗族芦笙制作技术工艺》获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芦笙文化研讨会论 文二等奖。还写了大量新闻、消息报道。其中《侗族大歌绕梁悦耳、法国专家拍案称奇》获全国地方报好新闻 三等奖。《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贵州日报》、《大连日报》、《黔东南日报》等报纸先后发表文章 对其介绍。主要业绩已收入《中国专家人名词典》、《中国音乐家名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 《中国世纪专家》、《中国文艺家传集》、《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中国文艺家辞典》等多部辞书中。教有 凯里师专附中学生戴晓乐演奏改良多管芦笙参加2003年中央文化部在昆明主办的《首届全国艺术新星国际交流 大赛》获金奖。凯里一中学生杨默(女)参加2008年在香港举行的《国际民乐大赛》演奏改良多管芦笙获金奖。 凯里一中学生王瑞林参加北京2012年“百花迎春”全国民族乐器大赛,演奏改良多管芦笙获金奖。2006年编《 苗族改良芦笙演奏训练曲选集》,2008年著《笙歌悠长》,2014年主编《丹寨县苗族“锦鸡舞”文集》等三本 书。
寄语:勤奋拼搏跨世纪,硕果业绩献后人。勤——结出硕果,奋——创造业绩,拼——即能胜利,博—— 斗志不息。
- 分类:流金岁月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6-18 10:47
- 访问量:0
余富文,1934年农历4月27日生于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苗族芦笙、芒筒乐器制作世家。少年 时成了家乡的芦笙手,并向父辈学会制作芦笙、芒筒技艺,也成了余家第九代传承人。新中国成 立后,1953年黔东南的台江、炉山(今为凯里市)、雷山、丹寨相继成立苗族自治县。中央政府 派了中央民族访问团(实际上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艺术家组成)前来庆贺。在丹寨县,中央民族 访问团发现了年青的余富文既会演奏民间芦笙、又会制作民间芦笙、芒筒技艺,于是吸收到北京 中央民族歌舞团任芦笙演奏员。1954年4月随团到中南海怀仁堂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周恩来、 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余富文在台上演奏芦笙、跳芦笙舞,受到伟人们鼓掌欢迎。1955年国庆节,应周恩来总理邀请,荣幸出席国庆宴会。1958年5月经组织调动,余富文到黔东南参与建立自 治州歌舞团,并工作至退休。苗族芦笙改良家、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民族管弦 乐学会、中国笙学研究会会员。贵州省音乐家协会理事、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会员。黔东南州文联委员、州音乐家 协会副主席。在州歌舞团先后任乐队队长、创作室主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副高级职称。1980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 文艺汇演,国庆节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华国锋、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余富文经多年研制,先后将苗族民间六管(音)芦笙、一管(音)芒筒改良, 发展为18管(音)、22管(音)。扩大了音域、保持了特色、表现力强、演奏方便。经州、省科委和专家鉴定,先 后荣获州、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1986年国家出版的精典巨著《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在133页写到“1958 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余富文将芦笙改良发展到12.15.18.22管音”。1991年国家出版的精典巨著《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在156页写到:“余富文、苗族。贵州省丹寨县人。出生于芦笙、芒筒制作世家。自幼喜 爱音乐。从小会制作与演奏。1953年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任芦笙演奏员。1958年调黔东南州歌舞团。长期从事芦笙及芒 筒的研究和改良、已发展到22管音,颇有贡献”。
在艺术上,余富文多次参加国家级重要演出;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各类艺术节、文化节。1988年赴 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参加国际艺术节献艺。在音乐创作上,主张有浓郁民族特色、 地方特点、时代精神和个性。代表作有舞剧《麦收时节》、舞蹈《苗家姑娘放排忙》、歌曲《改革开放好》、 器乐曲《沸腾的苗岭》、电视剧《苗族议榔》等。有的参加全省、全国文艺会演和出国演出;有的拍成电视、 灌制唱片出版、电台播放。参加《姹紫嫣红》、《多彩的贵州》、《火娃》、《苗岭欢歌》等电影音乐伴奏; 在电视剧《铜鼓》中饰演县委书记。发表《苗族芦笙制作技术工艺》、《苗族芦笙演奏法》、《苗族芦笙,芒 筒及其改良》、《苗族飞歌艺术探讨》、《苗族铜鼓舞鼓点节拍艺术探讨》等多篇学术论文。创作《芦笙组曲 》获贵州省首届《苗岭音乐节》一等奖;《锦鸡舞》获自治州人民政府颁发一等奖,参加演出苗族说唱《白水 牛》获贵州省第五届曲艺比赛一等奖。《苗族芦笙制作技术工艺》获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芦笙文化研讨会论 文二等奖。还写了大量新闻、消息报道。其中《侗族大歌绕梁悦耳、法国专家拍案称奇》获全国地方报好新闻 三等奖。《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贵州日报》、《大连日报》、《黔东南日报》等报纸先后发表文章 对其介绍。主要业绩已收入《中国专家人名词典》、《中国音乐家名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 《中国世纪专家》、《中国文艺家传集》、《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中国文艺家辞典》等多部辞书中。教有 凯里师专附中学生戴晓乐演奏改良多管芦笙参加2003年中央文化部在昆明主办的《首届全国艺术新星国际交流 大赛》获金奖。凯里一中学生杨默(女)参加2008年在香港举行的《国际民乐大赛》演奏改良多管芦笙获金奖。 凯里一中学生王瑞林参加北京2012年“百花迎春”全国民族乐器大赛,演奏改良多管芦笙获金奖。2006年编《 苗族改良芦笙演奏训练曲选集》,2008年著《笙歌悠长》,2014年主编《丹寨县苗族“锦鸡舞”文集》等三本 书。
寄语:勤奋拼搏跨世纪,硕果业绩献后人。勤——结出硕果,奋——创造业绩,拼——即能胜利,博—— 斗志不息。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动态
州歌舞团成立于1958年,是一个以传承、保护与发展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艺术而又极具民族特色的专业文艺院团...
想要了解更多,请给我们留言!
州歌舞团成立于1958年,是一个以传承、保护与发展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艺术而又极具民族特色的专业文艺院团...
关注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等着你!
Copyright 2021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4262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贵阳